基本介紹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景區就建在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首批全國旅游景區級青年文明號,屬歷史遺址類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以前這里發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宮殿宗廟區的主體和殷王都全盤規劃、布局結構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基址。甲組建筑基址共發現15座,是宮殿宗廟區內建設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建筑,被認為是商王室的宮室、寢居之所。乙組建筑共發現21座,多數結構繁復,面積巨大,互相連屬。這些建筑被認為是殷王室的宗廟建筑。丙組共發現17座,被認為是商王室的祭壇建筑。目前,在宮殿宗廟區已發現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這些建筑基址形制闊大、氣勢恢宏、布局嚴整,按照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宮殿區為中心的范圍內。
景點景觀
宮殿宗廟
宮殿宗廟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園莊一帶,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50米,總面積71.5公頃,是商王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場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包括宮殿、宗廟等建筑基址80余座。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面,有一條人工挖掘而成防御濠溝,將宮殿宗廟環抱其中,起到類似宮城的作用。
宮殿宗廟區還有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員墓葬,也是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系并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墓室有殉人16人,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銅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將近7000枚海貝。
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
王陵遺址
王陵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洹河北岸侯家莊與武官村北高地,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11.3公頃。自1934年以來,在這里累計發現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與車馬坑2000余處,并出土了數量眾多、制作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學術界公認的殷商王陵所在地。其中,東區祭祀坑數量眾多,排列有序,坑內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個公共祭祀場地,現辟為M260展廳。
另外,在王陵的東邊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現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洹河北岸花園莊,城址大體呈方形,東西寬2.15公里,南北長2.2公里,總面積約4.7平方公里。四周有夯筑的城墻基槽。洹北商城遺址的發現,延長了殷商的歷史時間,延伸了殷墟的范圍。
洹北商城遺址的年代早于傳統意義上的殷墟晚商文化,略晚于鄭州早商文化,很可能是商代中后期的一處都邑遺址。
匈奴墓葬
2017年5月3日報道,考古人員在殷墟大遺址保護區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18座匈奴墓葬。這些匈奴墓葬排列整齊,墓葬形制相同。從出土的器物判斷,這些墓葬晚于殷墟時期,且與中原墓葬的形制內容有所不同。它的時代應該在東漢末年到魏晉,距今1800年左右。
實用信息
交通路線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位于安陽市西北郊小屯村殷墟路北端,距安陽市中心5公里,游客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到達:
自駕車:沿京珠高速安陽出口下,沿人民大道至第五人民醫院右轉即到。
公交車:1、6、15、18、39、41路,殷墟站下車步行5分鐘即到。
火車:安陽站下,在文化宮乘1路公交車殷墟站下,右轉步行5分鐘即到。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安陽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東經113°37′至114°58′、北緯35°12′和36°22′之間,地處晉、冀、豫三省交匯處,西依太行山與山西接壤,北隔漳河與河北省邯鄲市相望,東與濮陽市毗鄰,南與鶴壁、新鄉連接。西部為山區,東部為平原。
遺址價值
甲骨文
甲骨文是漢字的前身、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體系之一,不僅證明古老的漢字是獨立起源的,還提供了中國古代獨立的文字造字法則,對3000年以來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殷墟甲骨文的發現,不僅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內容豐富,涉及殷商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對全面復原殷商社會史具有重要意義,被稱為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對甲骨的研究,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
青銅器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藝術品等,禮器有鼎、斛、簋、觚、爵等,樂器有鐃、鈴、鉦等,兵器有戈、矛、鉞、刀、鏃等,工具有錛、鑿、斧、鋸、鏟等,生活用具有銅鏡、杖首、漏、勺、箸、器座、角形器等,裝飾藝術品有人面具、人頭面具、銅牛、銅虎、銅鈴等。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金文),特別是篇幅比較長的銘文,是當時人們現實生活的反映,保留了當時的真實的面貌,因而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有四五千件。據統計,20世紀30年代出土的青銅器中,有禮器170多件,兵器1340多件,還有工具以及其他雜器。1950年~1986年間,發掘所得禮器650多件,兵器1400多件,還有一些工具、藝術品和雜器。1986年以后,仍有不少青銅器被發現。青銅器主要出土于大中型墓葬,其中出土最多的就是保存完好的第五號墓——婦好墓,竟有468件之多,而且種類齊全。
青銅器中鑄造技術工藝最為精美的是禮器。而殷墟出土的禮器,不僅種類多,而且形制多樣,呈現圓、扁、方等形狀,其中以圓形器為主。最大最重的當屬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875千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全世界最大的古代青銅器,也是青銅文明的巔峰之作。此外,侯家莊西北崗M1004號墓出土的牛鼎和鹿鼎、婦好墓出土的兩件司母辛方鼎等,也是重型禮器。
建筑特色
以宮殿宗廟建筑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商代建筑,造型莊重肅穆、質樸典雅,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審美意趣,集中體現了殷商時期的宮殿建設格局、建筑藝術、建筑方法、建筑技術,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筑的先進水平。殷墟的洹北商城,具有高大的城墻、威嚴的宮殿、特別是嚴格的“中軸線”布局,成為數千年來中國歷代城市的特征。
史學價值
殷墟的發掘,幾乎完全改變了傳統史觀中夏商周三代歷史的面貌,真實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為商周考古確立了可靠的年代學基礎,對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點作用;填補了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中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
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空前發達,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如青銅冶鑄、制玉、制陶、制骨、制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這一時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大量使用青銅構件,獨轅雙套雙輪,結構精致復雜,體現出高超的機械、青銅鑄造等復合技術。
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隨葬方式、祭祀禮儀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會組織、階級狀況、等級制度、親屬關系,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的最高水平,并為以后中國歷代王朝所效仿,逐漸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陵寢制度。同時,以人祭、人殉、車馬殉葬、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突出表現了殷墟時期以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制,體現了當時的喪葬習俗。
考古學影響
殷墟的發掘,是中國傳統金石學與西方田野考古學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近代考古學興起的標志。
殷墟宮殿區、王陵區的發掘,大批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的發現,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矚目,確立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地位;
1931年梁思永在安陽后岡遺址“三疊層”的發現,第一次從地層學上劃分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系,為中國考古學的地層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殷墟發掘工地成為培養中國考古人才的搖籃,從這里走出了李濟、董作賓、石璋如、高去尋、梁思永、郭寶鈞、尹達、夏鼐、胡厚宣等中國考古界的第一代精英。
殷墟的發掘,對20世紀初期以來,中國學術界在歷史研究中盛行的疑古之風作了正面回應。隨著商王朝的存在被考古學證實,中國學術界得以展開有關文記載中的“夏王朝”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