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卡一卡二卡三无线乱码新区,免费追剧网站,小小影视在线,中文字幕在线中文乱码怎么解决

首頁

嗨,歡迎來到品牌網

全國服務熱線:

品牌商入口
關注:  

掃一掃關注品牌網

客服微信號

關注公眾號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點贊: 6
為TA點贊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內以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于2004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一號陪冢,是1~7世紀奴隸制國家高句麗王朝的遺跡。它不僅可以從不同側面反映高句麗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是高句麗留給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藝術寶庫。

  • 所在地/隸屬: 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
  • 所屬類別: 5902
  • 遺產項目編號: 1135(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

入選時間:2004年

地理位置:N41 19 00.0 E125 24 30.0(五女山城)

N41 08 19.4 E126 10 34.3(國內城)

N41 09 51.2 E126 06 55.9(丸都山城)

N41 11 10.1 E126 16 31.8(冉牟墓和環紋墓)

N41 15 44.5 E126 20 16.7(長川1、2、4號墓)

遺產編號:1135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此遺址包括3座王城和40座墓葬的考古遺跡: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4座王陵及26座貴族墓葬。這些都屬于高句麗文化,從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8年,高句麗王朝一直統治中國北部地區和朝鮮半島的北部,這里的文化因此而得名。五女山城是唯一部分挖掘的王城。國內城位于今天的集安市內,在高句麗遷都平壤之后,與其他王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丸都山城是高句麗王朝的都城之一,城內有許多遺跡,其中包括一座雄偉的宮殿和37座墓葬。一些墓葬的頂部設計精巧,無需支柱就可支撐寬敞的墓室,還能承載置于其上的石冢或土冢。

文化遺產

王城: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麻線0626號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線2100號墓、麻線2378號墓、七星山0211號墓、七星山0871號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臨江墓、禹山2110號墓、禹山0992號墓、將軍墳及1號陪葬墓。共計14處。

貴族墓:角抵墓、舞踴墓、馬槽墓、王字墓、環紋墓、冉牟墓、散蓮花墓、長川2號墓、長川4號墓、長川1號墓、禹山3319號墓、五盔墳1號墓、五盔墳2號墓、五盔墳3號墓、五盔墳4號墓、五盔墳5號墓、四神墓、禹山2112號墓、四盔墳1號墓、四盔墳2號墓、四盔墳3號墓、四盔墳4號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龜甲墓。共計26座。

高句麗曾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其主要的歷史遺跡大量地存續于中國的吉林省和遼寧省,成為該段歷史無可替代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其中的王城、王陵和貴族墓更彌足珍貴。

主要建筑

紇升骨城

紇升骨城在遼寧省桓仁縣城西4千米的渾江岸邊,是一座土筑墻垣的古城,東墻被水沖毀,北墻和西墻北段高達2米左右。20世紀50年代,城內曾出土高句麗時期的獸面紋瓦當,70年代又先后出土石錛、石矛礪石、鐵鏃、陶器蓋和大量陶片、陶器耳,都具有高句麗陶器特點。這些證據都導向著一個事實:這個古城遺址應是高句麗第一代王鄒牟所建筑的紇升骨城,即高句麗的第一個都城。

國內城

國內城周長2700多米,墻高3至5米,每隔一段修筑馬面,遺跡表明,北墻有八,南、西、東墻各有兩個馬面。國內城原有六座城門,東、西各兩座,南、北各一座,均有甕門。2003年,在城墻的西北角又發現了一處便門。

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市北2.5千米的老嶺山脈環形的峰巒之間。周長6947米,最高海拔652米。城墻依山勢筑于峰嶺,外臨絕壁,內擁緩坡。東西北三面地勢較高,南面較低,高差約440米。形狀如箕,南門]朝向通溝河。城墻的構筑,利用天然地理形勢,體現了高句麗山城的構筑特點。東南角以陡峭巖壁為墻,豁口用石條壘砌。另幾面城墻的砌筑大體相同。在平緩的山脊上,則用較大石條壘砌。內部用梭形石交錯壘砌,以碎石填充空隙。側面則采用楔形石插入條石間,形成內外墻面。石材經過加工工整,自下而上逐層內收,外側墻面略內傾。城墻堅固、險峻,有的高達5米左右。

史料記載,儒留王遷都國內城的同時,又建筑尉那巖城,也就是國內城的軍事衛城。第十代王山上王二年(198年)繼續修筑此城,經過十年,“冬十月,王移都于丸都。”從此尉那巖城改名為丸都城或丸都山城。

好太王陵

好太王陵是一座典型的高句麗王陵,巨大的石條和石塊堆積如山。清代同治末、光緒初年,闖關東的人們在集安市通溝地區見到幾座高大的古墓。光緒三年(1877年),懷仁縣官署專管起草書信的書啟關月山發現了好太王碑,奉天軍糧署王志修在碑西大墓上發現文字磚,銘文為“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由此,學者們根據好太王碑和文字磚將此墓稱為太王陵或好太王陵。

好太王陵為方壇階梯石室墓,也叫積石墓,早年曾經被盜。由于年代久遠,頂部的石條與臺階傾頹。好太王陵建在高阜上,墓邊海拔198米,四面為較平緩的斜坡,地勢開闊。陵墓以花崗石、石灰石、礫石、河卵石等石材砌筑,由階壇和墓室兩部分組成。基礎部分未進行加固處理,只在土層中埋入大條石作地基。由于墓上大量積石造成巨大壓力,加上千年來自然界的風雨侵蝕,上部積石傾頹,階壇變形,護墳石傾倒,墓外形變化較大。東、南兩側中段的階壇保存較好,可見8級,每級石條層數不等,自下而上逐層內收。8級以上原來還應有若干級階壇直到墓頂。階壇四周有巨大的護墳石,以抵消上部石料重量造成的向外張力。每面5塊共20塊,現僅存15塊。都是巨大的花崗石,未經加工的自然狀態。

好太王碑

在太王陵東側,矗立著被稱為“東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長壽王為紀念第19代王永樂太王而建。高6米多的方柱形巨石上,四面環刻1775個文字,漢字鐫刻的碑文講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績和有關高句麗起源及建立政權的傳說,是高句麗保存至今最長的一篇實物文字資料。

將軍墳

將軍墳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的陵墓,位于好太王陵東面1.5千米處的龍山,南麓坡地上,建于5世紀初,長壽王繼位之時。將軍墳全部采用精琢的巨型花崗巖石條砌筑而成,底部近于正方,每邊長31.58米,高12.4米,共有7級階梯,由22層石條逐層內收構成,外觀呈截尖方錐形,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將軍墳使用1100多塊精琢的花崗巖石條砌筑,逐層內收成階梯狀。底部階壇呈方形,邊長約31米。第1級階壇由4層條石砌筑,以上6級均用3層石條砌筑,高度逐漸縮小。墓室則建于第3級階壇之上,墓道口開于第5級階壇中央。墓室大體呈正方形,室內有一大一小兩座石棺床。墓頂平面呈方形,四面以第7級階壇頂層條石為邊,邊長約13米,中心處略高,條石上有直徑10厘米,深約15厘米的小圓孔,應為墓頂建筑圍欄的柱洞。墓頂曾出土較多的瓦當和板瓦殘片,墓南側土堆中曾發現鐵鏈、板瓦和蓮花紋瓦當等建筑構件,可以推知墓上原有寢殿一類的建筑。將軍墳早年也曾被盜,墓室內棺床破碎。雖然墓頂少量石條缺損,東北側護墳石缺失,北角地基下沉,致使局部石條移位,總體依舊保存較好。

洞溝古墓群

好太王陵與將軍墳所處的這片墓葬群,名為“洞溝古墓群”,這里分布著古高句麗國王、貴族和平民的上萬座墳墓。種類之多、數目之繁,堪稱北方少數民族古墓群之冠。高旬麗國共傳28王,按照即位便修建陵墓的記載,早期的都城紇升骨城附近應有2座王陵,國內城附近18座王陵,平壤城附近7座王陵,最后一位被唐朝滅國的寶藏王,葬在唐長安頡利可汗墓旁。也就是說,在集安的古墓群中,應有18座王陵。

遺址特色

高句麗王城

五女山山城是高句麗創建的第一個都城,規模宏大,體系完備,保存也較為完整。城內分布多處高句麗早期的重要建筑遺址及生活、軍事遺跡,文化內涵豐富。五女山山城在選址布局、城墻筑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和創新,從而形成了一種不同的山城形式。

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是高句麗早中期(1~5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在東北亞地區中世紀世代城址中,國內城與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國內城是為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墻的平原城類型都城址,保存下來的城墻依然堅實牢固而又不失美觀莊嚴,都城風范猶存。丸都山城的布局因山形走勢而巧妙構思、合理規劃,完美地實現了自然風貌與人類創造的渾然一體。通過考古發掘揭露的宮殿址遺跡,仍可顯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氣勢。國內城與丸都山城是高句麗政權延續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

王陵和貴族墓

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環抱的通溝平原上,現存近7000座高句麗時代墓葬——洞溝古墓群,堪稱東北亞地區古墓群之冠。古墓群中以將軍墳、太王陵為代表的十幾座大型高句麗王陵以及大量的王室貴族壁畫墓,是高句麗建筑技藝、藝術成就所達高度的一個縮影。矗立于太王陵東側的好太王碑,其漢字鐫刻的碑文是高句麗保存至今最長的一篇文獻資料。

文物遺存

在高句麗權貴的墳墓中,除陪葬品之外,常常繪有五彩繽紛的壁畫,所用的材料多半是礦物顏料。同時在壁畫上還鑲嵌珍貴的夜明珠、寶石等,這在中國壁畫史上也是罕見的。高句麗壁畫主要分布在洞溝古墓群中,分布范圍東西長20千米,南北寬3千米,這里還不包括距市區20千米以外的長川一、二、四號墓。已發現20座古墓中有精美的壁畫,還發現一座書法墓——墨書長文墓。

集安市博物館是中國展示高句麗歷史文化為主的專題博物館,整體為八瓣蓮花狀,共展出歷史文物1000余件。

歷史沿革

漢建昭二年(前37年),高句麗由夫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建國,后建都于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

西漢元始三年(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同時筑尉那巖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至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遷都平壤。

唐乾封三年(668年),高句麗政權被唐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

1966年,集安曾有11280座高句麗古墓,到1983年普查時,尚存7627座。

1983年,在集安市文物局管理下集安市高句麗文物古跡旅游景區成立,下設集安市博物館、好太王碑(含太王陵)、將軍墳、禹山貴族墓地、丸都山城五個景區,景區總面積857679平方米。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陸續發掘了多處高句麗王城和貴族墓葬遺跡,維修部分遭受自然損害的王陵,高句麗豐富的文化內涵,輪廓逐漸清晰。

榮譽及其他

2004年7月1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在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C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2021年10月,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詞條所在榜單

相關知識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為用戶提供存儲空間服務,凡本站注明"由注冊用戶上傳提供“的內容,均屬于用戶提交或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觀點,版權屬于用戶或相關權利人。如有侵權、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時間刪除或更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灵武市| 商都县| 秦皇岛市| 莲花县| 卓尼县| 海原县| 茶陵县| 花莲市| 会东县| 吉林市| 云和县| 岚皋县| 乐昌市| 岫岩| 威信县| 贵德县| 浏阳市| 南安市| 宜川县| 丰顺县| 乌拉特后旗| 桐乡市| 麻城市| 青海省| 云南省| 台东市| 澄迈县| 高密市| 宁晋县| 泸定县| 海门市| 含山县| 垦利县| 长岛县| 巩义市| 天柱县| 西乌珠穆沁旗| 黔江区| 临湘市|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