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良渚文化分布的空間范圍非常廣闊,包括長江下游太湖流域36500平方千米的區域面積。通過科學的測定,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良渚文化分布范圍雖然如此之廣,但是它有一個中心地區,那就是位于杭州市余杭區境內(主要集中在瓶窯鎮和良渚街道)的良渚遺址。良渚遺址是良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中心。
良渚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良渚街道境內,極小部分位于湖州市德清縣三合鄉;地理坐標為東經119°56′40″~120°03′228″,北緯30°22′36″~30°26′17″。
良渚遺址所在地處于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屬亞熱帶北緣季風氣候。遺址分布區地形地貌為丘陵山地與平原過渡地帶的山間河網沖積平原。分布范圍東至荀山東南部,南達大雄山、大觀山丘陵,西至瓶窯毛元嶺,北抵天目山余脈大遮山丘陵南麓。
遺址特點
良渚遺址空間布局上以城址為核心,分等級墓地(含祭壇)分布于城址東北約5公里的瑤山以及城址內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等臺地,城址北面2公里至西面11公里范圍內則分布著外圍水利系統。與此同時,城址內外分布著大量各種類型的同期遺存,與城址形成了清晰可辨的“城郊分野”的空間形態。
城址是良渚古城遺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脈圍合,位居三山之中。長命港、鐘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過這片城址,與城址內外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共同形成了山環水抱的選址特征,并將城址劃分出若干不同的功能區塊。
城址空間布局呈向心式三重結構,自內而外由宮殿區、內城與外城三組人工營造的遺存組成。
文物遺存
在所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和人類的珍貴歷史遺產,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性。
良渚遺址所反映出來的“良渚精神”,是中國文明傳統的部分之一,不僅開創了曾經盛極一時的“良渚社會”,而且對當今世界仍具有教育和啟發意義。
良渚遺址可實證中華文明的發展特征——多元一體,并真實、完整地保存,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東亞地區史前大型聚落遺址。
歷史沿革
良渚遺址位于浙江省余杭縣和德清縣境內,民國25年(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鎮一帶發現并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
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確認。
2007年,良渚古城被發現。
2010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確認。
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現和確認古城外圍大型水利系統。
2019年9月1日,正式啟用的全國統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教科書以一整頁篇幅介紹和闡述了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同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數學》和高中《中國歷史》教材中,也都出現了良渚遺址的描述。
遺產價值
囿于考古發掘的規模,良渚古城遺址的許多內涵和細節,尚未得到完整、清晰的揭示與呈現,但它由城址、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等系列遺址、體現用玉制度的精湛極致的良渚玉器等4類主要人工遺存,共同揭示出3300—2300BC間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出現了復雜的社會分工、階層分化與城市文明、并擁有著統一信仰、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等特征的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的中心所在。
為建立和維護這一區域性早期國家的社會統治秩序,這一權力與信仰中心以城市遺址的空間形制和具有用玉制度的分等級墓地(含祭壇),揭示出多層次的社會階層分化以及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的早期國家統治模式。它在古城選址方面,顯示出把控玉礦資源和壟斷制作技藝等維護統治的手法。它在古城與水壩等大型建造工程和專業的治玉工藝流程方面,展現出非凡的大型工程組織能力和明顯的社會分工現象。它以代表性玉器“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展現了這一區域性早期國家為強化統治能力而形成的統一信仰,并以其器形對其后中國諸多區域性復雜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傳播與影響。
這一權力與信仰中心擁有世界同期罕見的大型水利系統,以及互為關聯的、獨具特色的“水城”規劃特色與建造技術,是良渚先民為生存發展進行利用和改造濕地環境的杰出范例,代表了東亞地區在早期國家階段開發河網平原地區的土地利用能力。它在城市遺址的平面布局上呈現出一種明顯設計的、特別規整的空間形式,借助空間布局與建筑形象的規劃與設計,進一步凸顯權力與信仰中心的象征意義,包括在城市功能區的分級與布局上強調社會階層的分級,以中心建筑的高聳與宏偉標示統治權力的正統,揭示出東亞地區早期國家的城市規劃特征。它在古城空間性質(form)上展現出典型的向心式三重結構,是中國傳統城市規劃中借助空間布局的序列強調權力地位和社會分級的早期杰出范例。